唐代速记是否存在?
唐朝末年,“丝绸之路”畅通。传说我国有位学者在巴格达(今伊拉克首都)住了一年多,学会阿拉伯语。在这期间,他和一位阿拉伯医师(炼丹士)拉齐结为好友。公元650年,他奉命回国,想把阿拉伯的一部经典传回祖国。在回国前一个月的一天,他请拉齐给他念盖伦的著作他记录。无论念多快,他都能准确无误地记录下来,使拉齐惊叹不已,但拉齐给念的盖伦的著作,一定是用阿拉伯语记录,当然不是汉字。这个快速书写的故事,被巴格达人纳丁记人《科学书目》,后却又被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博士录进他的名著《中国科学技术史》。
这个故事如果是真实的话,的确很能说明我国古代文明的灿烂、辉煌。古代中国人已能创造一种速记法,可以快速记录阿拉伯语,可算是“世界第一”;可惜由于学习困难(据说需要20年),后继乏人而失传了。
速记禅音标。速记都是按本民族语言特点而配置音符的,所以英语速记不能记录法语或德语,因此粤语速记也不能记普通话,当然普通话速记也无法记录粤语;美国葛锐格速记也不能用来记录汉语。同样中文亚伟速记,也无法记录美国英语,因为语言不同,速记符号也难通用。唐代中国能否发明一种可记外国语言的中文速记,按常理来说是不可能的,充其量可能是一种“音标符号”用来记录阿拉伯语。晚清学者沈学,当代学者李思元,都曾设想用一种速记符号来记录世界各国语言,他们误把速符当音标用。“设想”虽好,可惜无法变成现实;更不可能在1300多年前的唐代实现拼音速记法。